不仅如此,中央环保督察还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催化裂化装置的大规模建设为汽油组分调整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汽油无铅化进程。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出台了排污、治污系列举措,既要堵住污染源头,也要加强污染治理。
2013年以来,我国累计征收排污费超过800亿元,筹集了大量污染防治资金,也提高了排污企业对治污的认识,促使企业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削减污染物排放,促进节能减排的效果显著。近几年,我国电解铝、水泥、钢铁等行业呈现高能耗、低门槛的粗放式发展,在新常态下,固有的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突出。节约能源,人人有责。对于天然气资源有保障,适宜煤改气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用气成本,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煤改气。这与人们习惯的买东西买得越多、价格越便宜的道理不太一样。
阶梯电价实施后,水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性大为增强,生产线达不到能耗标准的一半被淘汰、一半经过升级改造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以钢铁行业为例,长流程钢铁企业能源支出占总成本40%,其中电费占能源支出的30~40%,单位产品能耗非常高。因此,针对11月4-8日的重污染过程,各地一早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启动应急减排措施,就是为了及早防控PM2.5污染,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通过4个月的努力,各地的应急预案有了很大进步,一是对涉气企业应急管控的覆盖度大幅增加,由修订前的不到1万家增加到现在的近5万家。多家科研单位的空气质量模拟分析都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好的降低PM2.5峰值浓度。今天上午,北京市在蓝天白云中发布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天津市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也陆续发布橙色预警。今年3月下旬以来,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治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下,北京市长达200多天没有出现重污染过程,这是2012年开展大气PM2.5监测以来前所未有的。
例如,针对2016年12月16-21日的重污染过程,管理部门基于提前3天对污染过程发生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的精确预测,北京市在12月15日的蓝天白云下提前32小时向社会发布通告,于16日20时起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15-25%左右,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重污染的不利影响。2+26城市专家团队也将针对各个城市的重污染过程开展来源成因和措施效果分析工作,为当地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规范了应急减排比例,新修订的预案是在全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级别的减排比例,大幅提高了减排要求和实际效果。此外,今年8月底发布实施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也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严格落实企业一厂一策的减排要求,修订后的预案措施明显提升了可操作性,便于督查人员核查核算,使得减排措施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对秋冬季攻坚方案要求开展错峰生产的城市,重点检查错峰生产企业准备与落实情况。
从污染物排放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工业、柴油车排放量还很大,并且随着气温的下降,京津冀区域部分城市已陆续启动冬季采暖,在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自采暖现象,造成区域上污染物排放量增大。同时,环保部派驻2+26城市的强化督查组400余人将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启动和落实情况,重点就采暖锅炉启炉和运行过程达标排放、企业重型货车错峰运输、一厂一策的工业企业停限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从气象条件上看,4-8日期间京津冀区域将有持续的偏南风,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等地的污染物向太行山沿线城市传输,期间大范围的逆温也将加速污染累积,同时NOx、SO2等气态污染物发生化学转化,生成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推高局地PM2.5浓度。而针对这次重污染过程,为什么上述城市要提前发布预警、将采取哪些措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对此进行了预测解读。
今年7月初,环保部就启动了2+26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根据过去几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经验,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之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从而达到污染削峰的效果,是重污染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显示,11月4-8日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将出现一次中到重度污染过程,其中京津冀中南部的部分城市有可能达到严重污染此外,今年8月底发布实施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也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3月下旬以来,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治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下,北京市长达200多天没有出现重污染过程,这是2012年开展大气PM2.5监测以来前所未有的。同时,环保部派驻2+26城市的强化督查组400余人将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发布、启动和落实情况,重点就采暖锅炉启炉和运行过程达标排放、企业重型货车错峰运输、一厂一策的工业企业停限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例如,针对2016年12月16-21日的重污染过程,管理部门基于提前3天对污染过程发生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的精确预测,北京市在12月15日的蓝天白云下提前32小时向社会发布通告,于16日20时起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15-25%左右,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重污染的不利影响。11月4-8日各地启动橙色预警期间,强制性减排措施将包括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国Ⅲ及以下的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错峰运输,施工和交通扬尘管控等。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显示,11月4-8日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地将出现一次中到重度污染过程,其中京津冀中南部的部分城市有可能达到严重污染。三是严格落实企业一厂一策的减排要求,修订后的预案措施明显提升了可操作性,便于督查人员核查核算,使得减排措施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二是规范了应急减排比例,新修订的预案是在全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规定了各级别的减排比例,大幅提高了减排要求和实际效果。对秋冬季攻坚方案要求开展错峰生产的城市,重点检查错峰生产企业准备与落实情况。
通过4个月的努力,各地的应急预案有了很大进步,一是对涉气企业应急管控的覆盖度大幅增加,由修订前的不到1万家增加到现在的近5万家。2+26城市专家团队也将针对各个城市的重污染过程开展来源成因和措施效果分析工作,为当地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预测预报和历史资料分析,这次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过程主要是在持续偏南风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逐步积累、传输和二次转化所导致。从污染物排放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工业、柴油车排放量还很大,并且随着气温的下降,京津冀区域部分城市已陆续启动冬季采暖,在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自采暖现象,造成区域上污染物排放量增大。
多家科研单位的空气质量模拟分析都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好的降低PM2.5峰值浓度。今年7月初,环保部就启动了2+26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从气象条件上看,4-8日期间京津冀区域将有持续的偏南风,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等地的污染物向太行山沿线城市传输,期间大范围的逆温也将加速污染累积,同时NOx、SO2等气态污染物发生化学转化,生成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推高局地PM2.5浓度。而针对这次重污染过程,为什么上述城市要提前发布预警、将采取哪些措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对此进行了预测解读。
因此,针对11月4-8日的重污染过程,各地一早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启动应急减排措施,就是为了及早防控PM2.5污染,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过去几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经验,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之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从而达到污染削峰的效果,是重污染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今天上午,北京市在蓝天白云中发布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天津市和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也陆续发布橙色预警坚持城乡统筹,把基地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加强与各专项规划的协调统一,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
城市环卫部门应完善监管机制,建立相应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强化即时监管能力,对项目建设、基地运营、城市废弃物物质流向进行全过程管控,确保城市废弃物进入基地合法高效处置,保障基地稳定运行。将基地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一、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重要意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润滑油、废纸、快递包装物、废玻璃、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城市废弃物进行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的场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分类回收与终端处置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建设相结合,着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建设一批高环保标准、高技术水准的废弃物综合处置示范基地,弥补城市绿色发展短板,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准确把握城市废弃物产排特点,明确基地功能定位和资源化利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共建、项目有效衔接、物质循环利用。严格落实国家对危险废物的管理要求,垃圾焚烧飞灰等危废必须做到安全无害化处置。
基地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以及在厂区周边显著位置设置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发布各类废弃物项目运营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坚持突出重点,加强协同处理。
优先推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及水电供应、污染防治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模式,连通上游回收网络、中游转运分拣网络、下游资源化利用设施,完善城市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延伸与耦合。
严格落实相关环境标准,降低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实现基地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赢。(五)接受监督,邻利共融城市循环经济综合管理、环卫等相关部门要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基地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融发展模式,打造生态型、公园型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实现基地与周边民众的和睦相处。